詳細公告內容 |
日期 | 6/27 | 職稱 | 教務處 | 發佈人 | ltm |
摘要 | 自由時報~校友故宮鄭問展不僅是個亮點 | ||||
內容報導 | 故宮鄭問展不僅是個亮點 ◎阮光民 2018-06-24 ◎ 阮光民 我的位置在很後面,我站起身就會撞到電視台攝影機。開幕當天下雨,風大,舞台上蔡總統、鄭部長、鍾老師、故宮代表他們說的話,傳到我耳邊大部分都被風吹走了。但是當一排來賓剪下了綵那一刻,像是圓鍬挖開一窪地基,種下台灣漫畫的一個里程碑。上頭題的字是鄭問老師的故宮展。 鄭問大弟子鍾孟舜認為鄭問創作融合抽象水墨與極度寫實。(鍾孟舜提供) 〈鄭問之三國誌 洛陽大火〉。(記者凌美雪攝) 前幾日有幸上了張鐵志老師的廣播節目,他起了一個問題,鄭問故宮展是台漫的里程碑,那你覺得在這之後,台灣漫畫就會接著蓬勃嗎?或者這個展只是一個亮點? 當然不可能因為這一個展就讓台灣漫畫蓬勃啊,反而我比較擔心後續有什麼關於台灣漫畫的議題可以接續。但是,讓漫畫創作者高興的是官方肯定了,促成這次展的各界菁英們也肯定了,一群持續支持台灣漫畫的讀者也肯定了。這些肯定不一定會讓漫畫市場機制成形,不過會讓不太注目台灣漫畫的人看見這件事了。假如台灣漫畫一直處在海平面下,這次終於在海平面露出些立足的土地。 台灣漫畫里程碑 鄭問一筆起始 所有的故事都是從一張白紙開始,一筆起始,日子一過就成了歷史。站在原稿面前的我,真的體會了這點。就算沒人幫鄭老師寫自傳,留下的原稿也會記錄鄭進文如何成為鄭問,如何從台灣的島出發漫步到日本,轉個身來到香港,再跨了進入中國電玩產業的那一步,最後又回到了島上,吐了最後的那一口氣。 正如某次訪問中,鄭問老師自己說,我想說的都在畫裡了。他的每一步腳印,就用畫稿代替了。 畫畫的一定會有這樣的職業病,站在原稿前就開始端詳下筆的脈絡,分析效果的畫法。展場並沒拉出距離的紅龍,我可以更貼近那一刻作畫的鄭老師,看他沾水筆的運筆交疊出明暗,網點的刮網處理,牙刷沾墨噴出紋理,水流無定向的水墨如何在他的股掌之間操控,那些纖毫細微處在放大鏡之後,便可以一窺究竟。 帶放大鏡看展 研究大師雕功 我真心建議看展時自備一個放大鏡,你會訝異世上就真的有這樣的漫畫家在細雕作品。 刺客列傳的原稿區,一堆人圍著阿推老師,正因阿推老師那個時期是鄭老師的編輯,他正跟所有人解說鄭老師從沾水筆跨進水墨的轉變,原稿上有些白色是用筆洗出來,或是刮紙刮出來。這是復興商工畢業生都會的技法,當時鄭老師轉水墨作畫時,試了很多的宣紙,有些宣紙也只有他才知道是哪種紙質。他笑著說,每次拿鄭老師的原稿去印刷廠最開心,因為宣紙在手上很輕,不過我想,當他面對不在世上的故友解說畫作時,心是沉重的吧。當我在展場看這些前輩們聚在一起時,我想起那次在臉書看見大辣總編阿和哥貼了一張舊照片,這些前輩們都還青澀,他們圍著桌子,手中拿著自己的作品拍照,比照那時,此刻當下是很觸動內心的感動。或許我們都會很遺憾沒有做到好好的告別,也或許我們根本用不著告別,過往的人總是會留下東西,再度把我們聚在一起。就如同這個展。 入口處光雕立體何勿生是個很好打卡的點,但更讓我喜愛的是進入後往左邊的入口,往前走,當我回頭,牆壁上是鄭老師在家作畫時回頭抿笑的照片,照片填滿整面牆,當下會感覺我像是到他老宅拜訪的後輩。 你們真的可以去看看,鄭老師就真的坐在椅子上,回過頭、瞇著眼,用微微上揚的嘴角歡迎所有人。(漫畫家) | ||||
相關附件 | (建議對著這個圖片按一下滑鼠右鍵、執行「另存新檔」) | ||||
相關網址 | http://news.ltn.com.tw/news/culture/paper/1211157 |